诚信为本
量力而为
当前位置:峰汇在线 外汇知识 外汇理论书籍 正文

1.3 市场大师

自从普通民众入市以来就有了大师。早在1841年,描述市场狂热的经典之作《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the Madness of Crowds)就已在英国出版。该书作者是查尔斯·麦基(CharlesMackay),书中描述了荷兰郁金香热、英国南海泡沫以及其他的群众性狂热事件。人的本性在缓慢改变,现在一些新的群众性狂热如大师狂热继续横行市场。得益于现代通信手段,现在大师狂热的发展速度远快于儿个世纪前。即便那些聪明的交易者也会追随大师们的观点,就像中世纪那些热衷于虚假的救世主的人一样。

金融市场中有三类大师:市场周期型、神奇方总型和已故型。有些大师能预测市场的重大转折;有些提出了“独特方法”——致富新干线;还有的人因为已经离开人世,所以逃脱了批评,并因此受到后人推崇。

市场周期大师

几十年来,美国股市的周期一般在4年左右。例如,1962年、1966年、1970年、1974年、1978年和1982年都曾出现过大级别的熊市低点。一个完整的市场周期一般上升期为2.5~3年,下跌期为1~1.5年。

几乎每一次大级别的市场周期都会涌现出一位新的市场周期大师,也就是说每4年出一位大师。在美国,每位大师走红的时间正好是市场出现一轮大级别牛市的时候。

市场周期大师预测所有重大的上升和下跌。每次正确预测都会提高他们的声誉,并且会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在他们下次发出预测后听从他们的判断入市买卖。由于关注他们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建议就变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所以,一且你发现一位热门新星,那么按照他们的建议操作将会获利。

市场上有成千上万名分析师,从概率的角度来看,在任一给定时点,总会有人红一阵。绝大多数分析师会在其职业生涯的某些时刻走红,这就好比停走的钟表每天也会有两次显示正确时刻一样。那些曾经红过一阵的人一旦被人冷落,有时感觉人都垮了,之后他们就被市场淘汰出局。但市场上也有不少老狐狸,走红肘他们享受着幸福,被人冷落时也能一如既往地工作。

市场周期大师的成功更多的取决于短期运气。他们对市场有一套偏好的理论,如周期理论、成交量、艾略特波浪理论,不管是何种理论,在走红之前往往都已摸索了好几年。刚开始,市场拒绝跟随有抱负的大师所偏好的理论。然后,市场出现变化,连续几年走势都与该理论相符。这时正是市场大师在市场上冉冉升起、迅速窜红的时候。

这就好比时尚模特会随大众品味的变化而变化一样。今年流行金发模特,明年流行红发模特。突然,主流的女性杂志封面不再对去年的金发明星感兴趣了。大家转而喜欢黑人模特,或是脸上有块胎记的女模特。其实模特并没有变,不过是公众的品味变了。

大师往往从市场外围涌出。从来没有哪位大师出自现有分析师队伍。各家机构里的分析师观点相对中庸,因为大家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基本类似,所以不会取得令人瞩目的结果。市场大师是那种拥有独特理论的市场之外的人士。

大师往往靠发行简讯为生,通过出售投资建议就能致富。订阅量可以从一年几百份迅速窜升到数万份。据有关报道称,最近有位市场周期大师请了3个人专职负责收拆寄来的支票。

在投资会议上,大师被一群人团团围住。如果你曾参加过这种会议,就会注意到,人们很少对大师的理论提出质疑。大师的崇拜者听到大师的声音就心满意足了。这些人会对朋友吹牛说自己曾经见过某位大师。

只要市场按照大师的理论运行,他就能持续走红,持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4年,即一个市场周期。在某个时点,市场会改变,开始按不同的节奏行进,而大师还在用过去曾经十分有效的老套路,结果追随者很快就跑光了。当大师的预测不再灵验时,公众对他就会由崇拜转向憎恨。市场周期大师一旦名声被搞坏就不可能东山再起。

20世纪70年代早期走红的大师是艾德森·古尔德(Edson Gould)。他根据美联储政策的变化来进行预测,比如美联储利率政策的变化。他的著名原则是“三步一停”(three steps and a stumble),意思是说,如果美联储利率上调3次,就表明银根紧缩,熊市将要来临。相反,利率下调3次就表明银根放松,牛市将至。古尔德还设计了一种最早的图形分析技术,名为速度线(speedlines),其角度反映趋势变化的速度和市场响应深度。

古尔德在1973~1974年的熊市期间开始走红。在准确预测到1974年的底部后,他的知名度迅速上升,当时道琼斯工业指数跌到了500点附近。随后市场快速反弹,古尔德利用速度线准确地预测出这一重要转折点,他的名声因此提高。但不久美国流动性泛滥,通胀恶化,古尔德方法所适用的货币环境已经改变,不再有效。到1976年,他的绝大多数追随者都跑光了,现在还能记起他的人不多了。

1978年又冒出一位新的市场周期大师,名为约瑟夫·格兰维尔(JosephGranville)。他提出股市成交量的变化是价格变化的先行指标。他将这一理论生动地描述成:“成交量就是推动火车前进的蒸汽。”当格兰维尔在华尔街一家主流经纪公司工作时形成了这套理论。他在自传中写道,他是坐在洗手间里考虑地板砖的设计时突然想到这一点的。格兰维尔把这一想法从浴室带到了行情室,但市场拒绝听从他的预测。他破产了,老婆离了,自己睡在朋友办公室的地板上。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市场走势开始与格兰维尔的预测相吻合,程度空前绝后,人们开始关注他。

格兰维尔走遍美国,给涌动的人群傲股评报告。他坐车来到演讲台上,发布预测,骂那些不认可其理论的“背包人”(bagholders)。他在台上弹钢琴、唱歌,有时开场前还会脱裤子。他的预测极为准确;他获得了人们的关注,开始被大众媒体广为引用。格兰维尔后来的强势足以影响股市。当他宜称看空时,道指一天就下跌了40多点,在那时这已经是很大的跌幅了。格兰维尔开始陶醉在自己的成功之中。1982年市场急剧上涨,但他还是看得很空,还在建议追随者们卖空,此时他的追随者正在逐渐减少。市场一路飘升到1983年。格兰维尔终于扛不住了,当道指已经翻倍时,他建议客户买进。他还在发行市场简报,这不过是他前期成功时的一个影子。

1984年又出了一位新大师,名为罗伯特·普菜切特(Robert Precbter),他以艾略特波浪理论分析师而成名。艾略特是一位贫困的会计师,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自己的市场理论。他认为,股市总是5浪上升,3浪下跌,每一浪又可以分为更多子浪。

就像诸多在他之前出现的市场周期大师一样,普菜切特多年来一直在写咨询报告,并且小有名气。当道指牛气冲天地突破1000点时,人们开始关注这位一直认为道指将涨到3000点的年轻分析师。牛市力量不断加强,普菜切特的名气也如日中天。

在20世纪80年代高涨的牛市期间,普菜切特红遍各种投资简报和投资会议。普菜切特出现在全国电视节目里,广受流行杂志的追捧。1987年10月,他的观点开始摇摆,先是发布了一个卖出信号,后来又告诉他的追随者们做好买入准备。当道指狂跌500点后,大众对普菜切特的追捧改为蔑视和僧恨。有些人因为股市下跌骂他,还有的人因为市场从未达到他所说的3000点的目标位而埋怨他。普菜切特的咨询生意萎缩了,最后他退出了这项生意。

所有这些市场周期大师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在成名之前都已经做了好几年的预测咨询工作。每位大师都有一套独特的理论,几个跟随者,一点小名气,得到了咨询业资深人士的认可。他们的追随者都忽视了一个事实,即每位大师的理论能有效持续的时间都只有几年。当该理论正确肘,大众媒体开始关注$当它不再有效时,人们对大师的追捧就转为憎恨。

当你意识到一位成功的新大师正在升起肘,趁早听从他的建议是有利可图的。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什么时候大师达到了他的顶峰。所有大师都陨落了,确切地讲,他们是从最红的时候开始陨落的。当大众媒体开始认同一位大师时,就表明他已红得发紫了。主流媒体对局外人一般很警惕。当好几种大众杂志都在介绍同一位炙手可热的大师时,就表明他离走下坡路已经不远了。

另外一个信号也能表明一位市场大师已经达到他的事业巅峰,那就是当《巴伦周刊》(Barron’s)采访他肘,《巴伦周刊》是美国最大的商业周刊。每年1月,《巴伦周刊》都会邀请几位著名的分析师展望来年行情。这些分析师通常都是关注市盈率、行业增长之类的“安全”的分析师。一般《巴伦周刊》也会邀请一位拥有独特理论的热门大师来参与讨论。只有当公众拥护一位大师时,他才会被《巴伦周刊》邀请,因为不邀请他就会降低杂志的权威性。格兰维尔和普菜切特都是在他们红到极点时应邀参会的。两人都是在参会几个月后开始陨落。所以下次当一位市场大师出现在《巴伦周刊》的论坛上时,就不要再订他的投资简报了。

群体心理就是这样,新的大师肯定会出现。原来的周期大师不可能东山再起,一旦他摔了跟头,拥戴就会变成嘲笑和憎恨。这就好比一个珍贵的花瓶一旦碎了,就再也无法复原一样。

神奇方法大师

市场周期大师是股市的亮点,而“方法大师”在衍生品市场表现更突出,特别是期货市场。“方法大师”一旦发现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或操作方法,就会在金融市场迅速窜红。

交易者总是在寻找先人一步的机会。就好比买刀来造剑一样,他们愿意花大价钱来完善交易工具。只要能源源不断地赚到钱,花多少都不贵。

神奇方法大师出售一套全新的获利方法,一旦熟悉这一套新方法,而且将其用于操作的人多起来,其有效性就会不可避免地降低,追随者也就随之减少。市场总在不断变化,过去有效的方怯现在不一定有效,将来有效的可能性更小。

20世纪70年代早期,芝加哥市场一位名叫杰克·伯恩斯坦(Jake Bernstein)的书信代理人开始走红,他当时运用市场周期来判断顶和底。他的方法很有效,声名远扬。伯恩斯坦的投资简报要价不菲,他还召开技资会议,管理基金,源源不断地出书。后来正如以前所发生的一样,市场变了,到20世纪80年代周期性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了。

彼得·史泰米亚(Peter Steidlmayer)也是一位方法大师,曾红透芝加哥。他鼓动追随者们扔掉过时的投资方法,采用他的市场轮廓理论(market profile)。他声称他的方法将揭示供求关系,使相信这一方法的人能在底部买入,高位卖出。史泰米亚联合一位名叫凯文·考(Kevin Koy)的企业家开研讨班,一般研讨班能吸引50人,一次为期4天的研讨会标价1600美元。在那些采用市场轮廓理论的人中,没听说谁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功,两位创始人最后也不欢而散。后来史泰米亚在一家经纪公司谋到一份差事,偶尔还举办几次研讨班。

令人奇怪的是,即便在当今全球联系十分紧密的时代,名声的变化也很缓慢。在本土已经声名狼藉的大师还能在海外骗到钱。这一点是一位大师提醒我的,他将自己在亚洲的知名度与过气的美国歌星和电影明星进行比较。尽管他们在美国已经吸引不到听众了,但还能在国外唱歌赚钱。

已故型大师

市场大师的第三种类型为已故型。这种大师的书被一版再版,他的市场理论被一代又一代急切的技资者运用。大师过世后,人们把他的超凡能力和财富传得很神奇。已故大师已不在人世,因此无法通过自己的名声获利,但他的一些推崇者却可以利用他的名声和过期版权获利。R.N.艾略特(R.N.Elliott)就是一位已故大师,不过最好的例子还是威廉D.江恩(William D.Gann)。

各种唯利是图的投机者出售“江恩理论”和“江恩软件”。他们宣称江思是有史以来最棒的交易者,他死后留下了5000万美元的财产。我曾见过威廉D.江恩的儿子,他是波士顿银行的分析师。他跟我说,他的著名的父亲根本不能通过交易来支撑家庭开支,而是通过编写和出售指导教材来养家糊口。当威廉D.江恩在20世纪50年代去世时,他的财产包括房子在内价值也就10万美元多一点而已。威廉D.江恩,这位投资巨人的传奇,是那些向交易受骗的客户出售教材和其他工具的人编造出来的。

大师的追随者

市场大师的特征大不相同。有些已经死了,但那些健在的大师既有严谨的学院派人士,也有主持大腕。大师都要做几年原创性研究,然后当市场转而按他的理论运行时才会交上好运。

在威廉·加拉赫(William Gallacher)的《赢家通吃》(Winner Takes All)和布鲁斯·巴布科克(Bruce Babcock)的《道琼斯交易系统指南》(The Dow JonesGuide to Trading Systems)中,都写到了许多大师的丑闻。本节的目的只是分析大师现象。

当我们付钱给大师时,是想赚到更多的钱。这就好比有人拿几美元在街角赌三牌猜一一样,他希望从倒扣的柳条箱上赢回更多的钱。只有无知或贪婪的人才会上这种当。

有些人相信大师是想寻找一位强势领袖。他们在寻找像父母一样无所不能的人。正如一位朋友所说的,“他们手里拿着自己的脐带,边走边找地方放置”。聪明的促销员为他们提供放置脐带的地方,当然是收费的。

公众需要大师,新大师总会出现。作为一位聪明的交易者,你必须认识到,长期来看,没有哪位大师能让你发财,你必须自己努力。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标题及链接:峰汇在线 » 1.3 市场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