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为本
量力而为
当前位置:峰汇在线 外汇知识 外汇理论书籍 正文

第二部分 多技术方法共同参照原则

单单从蜡烛图技术分析方法本身来看,已经称得上一种极有价值的交易工具了。如果我们把蜡烛图技术与西方的技术分析信号相互印证,那就如虎添翼,更为得力了。这一点正是本书第二部分的焦点。举例来说,如果一根坚挺的捉腰带蜡烛线向上贯穿了一个长期阻挡水平(原书为支撑水平,疑为笔误——译者),那么我们将可以通过两方面的理由来得出看涨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蜡烛图指标验证了西方的指标,或者反过来说,后者验证了前者,取决于您个人的看法。

有一种市场研究方法强调,应当在各种不同的技术分析指标中寻求相互验证。这是阿瑟.斯克拉罗在他的《期货图表职业分析手段》一书中提出来的,他称之为“多技术方法共同参照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同一个价格区域,综合在一起的相互验证的技术指标越多,那么达成准确的市场预测的把握就越大。

本书第二部分就是以“多技术方法共同参照原则”为基础的。在本导言的以下部分中,我们按照传统的西方技术分析方法,对两个实例进行了剖析,从中说明了上述概念的重要意义。第十章介绍的是,同时出现的一群蜡烛图指标相互验证,为一个重要的市场转折点提供了清晰的信号。从第十一章开始到第十六章,我们将蜡烛图技术与一些常用的西方技术分析工具结合起来。在这些分析手段中,包括了趋势线、移动平均线、摆动指数等。在其中每一章里,我都详尽地介绍了如何运用蜡烛图分析对传统的西方技术分析手段进行补充。对于技术分析新手来说,或者如果您需要回顾一下技术分析的基础知识的话,我们在从第十一章到第十七章的各个引论部分中,分别提供了关于西方技术分析的一点预备知识。不过我得说明,这些介绍虽然内容比较广泛,但只是一个大概。关于西方技术分析,有许多好书可供参考。它们讲的详细得多了。

在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我们通过一些具体实例的分析,研究了如何将西方技术分析工具与蜡烛图技术熔为一炉。因为我的工作经验主要来自期货市场,所以,这里用来与蜡烛图技术进行参照的西方技术方法一般建筑在期货市场的基础上。我没有检讨股票市场独有的一些技术分析工具,比如涨跌比例线、ARMS/TRZN 指数、特种经纪商卖空比率等指标。话说回来,无论您处在哪一种市场领域,无论您擅长哪一类西方研究方法,借用蜡烛图技术这块他山之石,都是可以攻玉的,都有取长补短之效。西方的技术分析技巧一旦与蜡烛图技术结合起来,恰似锦上添花,两者能够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组合。

多技术方法共同参照原则的实例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通过对实例的剖析,说明当不同的技术指标相互验证、汇聚一堂的时候,能够帮助我们预测有可能形成的重要支撑水平或阻挡水平。在下面的实例中,我们采用的主要是西方技术分析方法。在往后的各个章节中,则全部谈到了蜡烛图。多技术方法共同参照原则的实例
如图1.1所示,为黄金市场蜡烛线图。在1989年10月下旬,黄金市场向上突破了一条为期2年的下降趋势线。其收市价超过了380美元的水平。结合考虑该市场在1989年于357美元的水平建筑的绝妙的底部,这一突破就构成了一个价格即将上涨的信号。在1989年底黄金市场向上突破后,《金融新闻网》曾经采访了我对该市场技术分析上的看法。我对他们说,我们会看到黄金市场形成一轮上涨行情,但是这轮上涨行值将在425美元到433美元之间打住。1990年初,黄金市场在425美元的水平达到顶峰,然后恢复了先前的熊市。

当时黄金市场的交易价格在380美元左右,为什么我会选中425美元到433美元的区间作为目标阻挡水平呢?答案就在于,我实行了多技术方法共同参照原则。有四种相互独立的技术分析指标显示,主要阻挡水平位于425美到433美元的区间中。下面,我们将在图1.1中逐一地介绍这四项技术指标(在本实例中,我们不考虑蜡烛图形态)。
1、从1987年的最高点(点A点处)502美元的水平,到1989年的最低点(点1处和点2处)357美元,其中的50%价格回撤水平是430美元。
2、1989年的两个低点(点 1和点 2处)组成了一个双重底形态。根据这一双重底形态,我推算出市场向上的价格目标在425美元(在双重底形态反转过程中,上方的价格目标的推算方法是,先得出两个低点之间反转形态的高度,然后将这个高度加到这个中间高点上)。
3、距当时最近的市场高点形成于1988年。其价格水平为433美元。
4、我的同事,约翰.甘比诺,是一名艾略特波浪理论的应用者。据他分析,黄金市场正处在艾略持理论的第四浪阶段。根据这一点,黄金市场的向上反弹行情不应当穿越第一浪的低点。该低点在1988年初形成,处于425美元的水平。

上述技术分析工具本身互不相干,但是它们不约而同地显示,从425美元到433美元的价格区域为一个主要阻挡水平。由于黄金市场未能向上涨过425至433美元之间的阻挡区,就证明牛方缺乏足够的勇气(这句话是双关语,实际上前后两个方面完全是一回事)。不久,市场的主要下降趋势便毫不含糊地恢复了其主宰地位。

如果黄金市场向上突破了我所指出的阻挡区域的上限,即433美元的水平,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果真如此,我将不得不修改我对该市场的长期趋势看跌的判断。而这一点,正是技术分析之所以难能可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各种情况下,市场上总是存在某个标志性的价格水平,根据这一标准,我就能确认在什么条件下我的观点是错误的。在上述实例中,如果黄金市场收市于433美元的水平,我将纠正自己对该市场长期趋势看跌的成见。

市场通过其价格活动向我们传递信息。如果市场的这轮行情告诉我,我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我就调整自已,适应市场。我还不至于自以为是,以为市场竟然会适应我个人。市场永远不会错,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多技术方法共同参照原则如图1.2所示为原糖市场。5月初,当市场崩溃以后,我估计原糖市场可能会从0.14美元的水平开始一段短暂的向上反弹(一方面,在周蜡线图上,该水平正处在一个为期一年的牛市趋势管道的底部;另一方面,在本图中,这里也是2月底、3月初的低点所处的水平)。不过,除非原糖市场能够向上推进到 0.1515—0.1520美元的区域之上,否则,我相信该市场还是处在一个中期下降趋势之中。这次向上反弹行情的高点出现在 5月 14日,为 0.1505美元。

那么,我是根据什么样的考虑得出 0.1515至 0.1520的阻挡区的呢?我研究了四个方面的技术指标,它们均指明在上述区域存在重要阻挡。具体说来,这四个方面是:
l、从3月初到整个4月,此处曾经是一个支撑水平,并且多次经受了市场的试探。我觉得一旦这个强大的支撑水平被向下突破,它就会演变为同样顽固的一个阻挡水平。
2、图示的65天移动平均线(我发现这种移动平均线在很多市场上都有效)当时正处在 0.1515美元的水平(参见第十三章,那里将更深入地探讨移动平均线在蜡烛图中的用法)。
3、看A点所示的市场于1月份形成的高点,以及B点所示的3月里形成的价格跳定,由此我们看到 0.15美元水平在市场心目中的重要性。
4、从 0.1627美元的高峰(点H所示),到 0.1444美元的低谷(点 L所示),其间的菲波纳奇32%价格回撤水平是 0.1514美元。在一轮抛售行情过后,它的32%的回撤水平有时构成了第一个阻挡水平。

市场永远不会错

我曾经讲授过一个讲座,内容不是关于蜡烛图技术的题目是“通过技术分析形成纪律化交易风格的方法”。在这次讲座中,我讨论了严守纪律的交易方式的重要意义。为了简明扼要地表达这一思想,我做了一个排字游戏,把有关文字的首字母组合成一个词,“DISCIPLINE”(此处的意思为”纪律或守则”——译者注)、在DISCIPLINE一词中,我为每一个字母提出了一条交易守则。举例来说,我为字母N提出的守则是,绝不可带着“市场错了”的成见进行交易。

我讲“市场永远不会错”这句话到底有什么用意呢?我的意思是,千万不要将自己的主观臆断强加于市场。举例来说即使您坚定地判断原油市场即将上涨也必须等到市场趋势果真向上出头的时候才能买进。假定原油市场本来正处于熊市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您根据自己的预期“牛市即将形成”来买进,那么,您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期待强加于市场了。您正在与当前的趋势为敌。其结局可能是灾难性的,或许最终看来你的看涨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这个时候很可能已经来得太迟了。

我们不妨打个比方,想象一下您正在一条单向行驶的街道上驱车前进这时,您注意到,在这条单行道上,迎面开来一台压路机,它的方向当然是错误的。于是,你停了车,拿出一块标志牌(您总随身携带着这块标志牌)上面写着“停车,方向错了!”把这块牌子举到压路机前面。您知道这台压路机走错了方向。但是,压路机的驾驶员也许没能及时地注意到您。等到压路机终于调过头来的时候,或许已经大晚了。这时候、您可能已经变为一块柏油路面了。

这就是个人相对于市场的真实处境。如果您与趋势对着干,那么,虽然后来的结果也许证明您的预见是正确的,但是到了那个时候,一切都可能大晚了、在期货市场上,由于追加保证金的要求,可能在您预期的市场变化到来之前,已经迫使您把敞口头寸止损了结了。甚至还可能出现更悲惨的结局最终或许您的看法果然是正确的,但是到了那个时候,您已经破产了。

绝不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市场,一定要做一个追随趋势者,不要做一个预测趋势者。如果您怀着看涨的预期那么就在上升趋势中入市;如果您持有着跌的预期,那么就在下降趋势中入市。我曾经翻译过一本日文书,在这本书中,几乎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述了上述思想。“如果在入市之前茫然不知市场的特征,就譬如对武事一窃不通的文人大谈用兵之道,纯属纸上谈兵。当他们面临着大规模的牛市或熊市行情时.必定会丢城失地;他们以为安全妥当的,其实危险无穷......等待恰当的时机人市是至关紧要的,也正是雄才大略的表现。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标题及链接:峰汇在线 » 第二部分 多技术方法共同参照原则